成天與電腦為伍,手指習慣在鍵盤上東敲西打,難得提筆的我,很難很難想像小學時曾經幫忙在長安國小教書的母親寫鋼板。那時的小學老師必須準備自己的講義,講義寫好後,得用手抄寫到油印紙上,然後交付給學校的印刷工人複印。小學五、六年級時,許多個落日鎔金的黃昏,我的確是坐在飯桌前寫鋼板的。鋼板和腳踏的勝家縫衣機,大概只有走一趟博物館尋奇訪古之旅才能再相見吧?
為了找一些童年的故事,又回到普度圖書館,把九歌出版社發行的「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- 散文卷」借出來,全套四冊。現代文學大系編輯人果然不負所望,甄選的 1900 到 1960 年代陸續出生散文名家的大作中,有不少描寫童年的佳作。
梁實秋寫的「疲馬戀舊秣,羈禽思故棲」,琦君寫的「看戲」,王鼎鈞寫的「紅頭繩兒」,木心寫的「童年隨之而去」 ,••••• 都是絕佳的文章。唯一的遺憾:這些作家比我們早生了一輩,他們的童年,由小腳婦人廂房裡的咿呀紡車,講到大戶官紳家門口的登馬石凳,讀了令人在陌生外還感覺到一些說不出的古舊蒼涼。
要回憶起你我的童年,還是得借助於我們自己的童年玩伴呢。
於是拋開第一、二、三冊,專攻第四冊 -- 沒錯,由中華現代文學史的眼光來看,我們,年輕的緊呢 -- 想在其中發掘出幾篇我們的童年寫真。不過也因為年輕,這些文章,還沒有受到時光的洗練或歷史的肯定,在網路上大多是找不到的。
人生在世,敬重師長,友愛同學,熱心公益,自當全力以赴,但亦有其極限。與我們同年的作家裡,很看上了廖玉蕙寫的「當火車走過」,袁瓊瓊寫的「我父親一生的傳奇與事實」,和阿盛,本名楊敏盛,寫的「十殿閻君」。可惜,這三篇文章,網路上遍尋不獲,自己的中文打字功夫又實在蹩腳,若要將這些洋洋灑灑的散文逐字電子化,確實力有未逮。
幸好在世界日報上讀到專欄名作家信懷南先生寫的「旁觀者的自白」,信先生也同意讓我們轉載。「旁觀者的自白」描述一些他的「記得當時年紀小」的軼事,讀了令人忍俊不禁。信先生幽默自謔,文采風流,寫了許多值得一讀的好書。有興趣的同學還請參考他的「最後一代的內地人」網站。
阿盛寫的「十殿閻君」網路上找不到,但是他被收集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裡另一篇「廁所的故事」,也許因為台灣推行本土化,似乎是許多人研究的對象。這篇文章原載於 1978 年聯合報副刊,我這是第一次拜讀,大開眼界,便收在這兒介紹 1950 年代農村的童年。
不好意思將自己的文章與成了名的散文大師們並列,但是也算是一個觀點,就只好委屈信懷南與阿盛先生了。
同時﹐以上的三分法﹐只是編者隨興收集在這兒的三個童年故事﹐並不代表浩瀚江湖裡臥虎藏龍的千行百業。眾位同學各自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環境﹐還得仰仗同學們自己來現身說法了。